首页 > 河北省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时期,曾流行于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乌兰巴托,南至广州,东至今俄罗斯海参崴,西至新疆的广大区域,后影响范围缩小,目前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大小锣等。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

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和其他剧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较高的戏剧文化价值。20世纪30年代后,河北梆子急剧衰落,濒临灭绝,直至建国后才重获新生。然而,80年代后期,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下,河北梆子的生存再度出现危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严重,急需加以抢救、保护。

推荐河北省更多特产
河北省导航

下一篇:安徽口子酒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