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汤包
马头汤包
马头汤包就是所谓的馄饨。就是汤包是用“行担”挑来挑去卖的,因那“行担”形如一匹马,故名为“马头汤包”。汤包的皮特别薄,在滚水中似一只只“小灯笼”,再放上一些蛋丝、虾皮、胡椒、葱末,鲜得让人尖叫。
馄饨,俗称"马头汤包"、"汤包"。馄饨之名,据《考吃》记载最早见诸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饨。"馄饨之成形态之记载,最早见于颜之推,- 段公路称馄饨为"馄饨饼"。唐宋时,都市内多馄饨店,馄饨作为一种面点,已为重要食品,当时的馄饨,讲究汤清馅细。自唐宋起,除有馄饨店专营还有沿街担馄饨担子卖馄饨者。旧时越乡无论男女老少,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烧碗馄饨吃吃,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行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说法不一,或言冬至日最短,以馄饨汤团而应节。
马头汤包那副"行头"一般用竹子编制而成,形似一匹马,挑在肩上的部位是菜橱,放着碗和汤匙 ,还有一碟碟放汤包用的佐料,有小葱、紫菜、榨菜、虾皮、鸡蛋丝,还有猪油、酱油、新鲜的肉馅和包好的汤包。身前直立的架子上放着一口灶和铁锅,灶里柴火烧得正旺,锅水不停地沸腾着,身后的架子上放着木柴和一桶清水,随时可加汤,整副"行头"仿佛就是一爿移动的汤包店。
当年活跃在城关镇上的马头汤包摊,每逢上午2时至4时便在西前街、横大街、西后街一带出现,马头汤包一开锅,香飘一条街。由于那年头生活水平不高,买角把钱一碗的汤包了也要盘盘算算,除非家里来了客人或是小孩哭闹不过才会放上一碗当当点心。而今却不同了,花一元钱买一碗汤包当早点已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沿街叫卖的马头汤包虽然绝迹了,但在一代人的心中,马头汤包的滋味仍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