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郫都区

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

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城鸟笼竹编制作技艺,是古城人经过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技术程序多,技艺含量高。至今仍然流传在古城镇的民间。

古城鸟笼以养鸟来分主要有:画眉笼、百灵笼、子燕笼、白燕笼、四雀笼、石燕笼、鹩哥笼、红嘴鸟笼;按笼型分主要有:四方笼、八方笼、圆笼、异型笼、拱顶笼、平顶笼;按装饰来分有:雕花笼、素笼、染色笼等;按材料分有:红丝笼(老料笼)、斑竹笼、楠竹笼、白夹笼等;按用途分有:洗澡笼、斗鸟笼等。近十大类,上百个品种。

古城鸟笼竹编制作技艺包括:选材、脱青、烘烤、底圈、挨圈、子圈、绑圈、顶圈的制作、屎把子的制作、鸟笼竹签制作、制作鸟笼的其它部分、古城鸟笼的穿逗完成等技艺过程。

目前古城鸟笼竹编制作技艺的使用在不断流失,老艺人相继辞世,后无来人,以至到了鸟笼竹编品种逐渐减少、做工粗俗化的程度,处于灭绝身亡,消失殆尽的濒危状态。

古城镇坐落在郫县西部约十九公里处,地处川西平原,是天府之国的腹心集镇,既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编之乡,更是川西鸟笼之乡。古城鸟笼竹编制作技艺主要集中在郫县古城镇的指路村、中平村、八角村、古城村、水梨村、花牌村等地。

自唐朝以来,古城的玩鸟就渐成风尚,古城鸟笼制作得以兴起,经过宋元两朝的发展,到明朝时期古城鸟笼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当时还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夜半起篾声,晨明坐鸟肆;七里观作笼,八里听鹃鸣”。

然而古城鸟笼的鼎盛时期当在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成了“户户伐竹制笼,家家遛雀养鸟”之势。其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至民国时期,古城的鸟笼制作更加发展,不但技术有了定制,还加入了鸟笼装饰程序,同时品种更加齐全,已有了数十个成熟品种。

解放后不久,特别是进入文革时期后,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浪潮中,古城鸟笼制作遭到了灭顶之灾。

改革开放以来,百业兴旺,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养鸟的爱好又逐渐形成,民间制作鸟笼也逐步恢复和形成。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古城鸟笼制作技艺同其它技艺一样,走到了将失传的境地,直至今天已经到了非抢救不可的濒危程度了。

古城鸟笼竹编自产生以来就促进着技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还影响和促进棕编、草编、绳编技艺的发展。此外,古城鸟笼纹饰的演变反映着成都地区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演变过程,记述了成都地区人们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是研究成都地区乃至川西坝子编织工艺发展史、手工业经济发展史、人文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明。鸟笼作品体现着成都地区人们思想、文化、审美、价值的取向,通过对古城鸟笼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和价值取向,对研究成都地区思想、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意义。古城鸟笼制作能带动相关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古城鸟笼制作不仅仅是遛雀养鸟的用品,它也是工艺品,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具有了艺术的美学价值。

信息来源: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郫都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郫都区导航

下一篇:聚源竹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