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金坛

金坛面塑

金坛面塑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面塑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民间俗称为“面花”、“礼馍”、“花糕”、“面人”等。它以糯米干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是观赏物,又可作玩具,过去还因其以“油面粮蜜造”而可食之,所以得以代代相传,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坛面塑一般以小剪刀、小竹刀、小切刀、小压棍、小梳子、牛角针等为制作工具,以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石盐、防腐剂、润滑剂、铜金粉等为制作原料,以捏、搓、揉等手法塑型,以刀针切、刻、划、点等细工制作,题材有神仙八怪、戏剧人物、衣物饰品、花鸟虫鱼、瓜果植物、飞云瓦筑等无所不及。

金坛面塑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庆吉祥面塑,为一般家户建房上梁、老人做寿、祭祀活动备用;另一类为速成型的插棒面塑。喜庆吉祥面塑制作过程主要有和面、做坯盘、蒸坯盘、布花、面塑等工序;速成型的插棒面塑的制作工艺步骤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面塑中的各种造型、神态、线条全凭艺人的手上功夫。

相对于北方面塑的古朴、粗犷、豪放,金坛面塑艺术特点为细致、优美、精巧。制作技艺娴熟而精湛。金坛面塑除大量灵活单个的面塑作品外,且题材广,内涵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孟母三迁》、《孔子问道》、《姜太公钓鱼》、《嫦娥奔月》等一大批系列面塑作品,不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而且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生动演绎着许多流传千年的美好传说故事,富有浓郁的江南民间生活气息。

金坛面塑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前后“只为谋生计,含泪走四方”的金坛面塑艺人有40多家(族)70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金坛大多数面塑艺人已逐渐流失,现仍从事面塑的尚有少数艺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潘俊芳、彭国生等传承人。潘俊芳、彭国生两人均为家族传承。近年来,潘俊芳频频在常州市、金坛市的多种大型文化活动中亮相,其精湛技艺受到广泛好评。

彭国生则先后应邀赴金坛金城镇、水北镇等中心小学,为学生上面塑技艺辅导课,并把其制作技艺编成校本教材。在悉心培植中,一批年轻传人正脱颖而出。

推荐金坛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面塑也感兴趣:
金坛导航

下一篇:常州网油卷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