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 保靖县

湘西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土家族民歌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湘、鄂、渝、黔土家族聚集区的民间歌曲。2008年,湘西土家族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湘西土家族民歌——历史渊源

据《龙山县志》记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及令其土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童集欢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踊而入,遂克。”《永顺县志》记载:“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这些记载都反映出了当时土家族人们唱歌跳舞时的盛况。

又据清《龙山县志》记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礼,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鸣歌,竟数夕及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从土家摆手祭祀土司神——八部大王的祭品干笋子、蕨苔、树皮、野生动物和生猪头、牛头、狗头等祭品中可以看到属于原始时期的象征,虽然小摆手改祭彭公爵主、田好汉和向老官人,这是五代天福年间溪州之战后,彭氏主政湘西土家族地区,土家人民慑于其淫威的流变,是历史潮流带来的演变过程。保靖拔茅乡和龙山里耶长潭乡的八部大神庙分别有这样两副对联,“勋犹垂简片驰封八部,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和“守斯帮抚斯土斯处黎民香祀而摆手叩头,封八部镇八蛮八方瘟疫闻风而提心吊胆”。前者说明了“血食千秋”是人类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后者则从侧面反映出土家族摆手舞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与寄托。

湘西土家族民歌——分类

湘西土家族民歌类型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下类别:

1.山歌(薅草锣鼓);

2.小调(灯调);

3.风俗歌(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

4.儿歌(催眠曲、游戏歌);

5.劳动号子(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挑工号子)。

湘西土家族民歌——声腔特点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唱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曲调、演唱形式和演唱环境,湘西土家族民歌大致分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

(1)真声唱法。这种唱法大多用脚腔呼吸。主要靠气息的力量冲击喉头发声,故声音高亢嘹亮。

(2)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土家族地方戏曲演唱也借用这种唱法,如阳戏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用嗓又分为“夹咙”和“窄咙”:“夹咙”是真假声结合演唱,唱词部分用真声,拖腔用假声,音域宽达两个八度,唱腔起伏跳跃较大,适合生角、老旦演唱;“窄咙”即假声,俗称“小嗓子”,其特点是每句腔开头两字用真声,其余部分用假声演唱,唱腔多在高音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夹咙”的假声又分“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急扬法是词句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人假声,多用于表现欢快情绪。

(3)轻声演唱。土家族坐堂歌摇篮曲、催眠歌基本上都是轻声演唱。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润腔很美,常采用逆波音和上下滑音,运用一种稍以挤压喉部发声的特殊演唱方法。

湘西土家族民歌乐器

1.鼓。

鼓有大鼓、小鼓、手鼓等。大鼓的鼓面直径有4尺多,用杉木或楠木制成鼓框,打起来声音宏大、振奋人心,此鼓一般作跳鼓用;小鼓的鼓面直径一般1.5尺左右,多用于鼓乐牌子的演奏;手鼓较小,拿在手中演奏,多起着舞蹈的道具鼓的作用。

2.唢呐。

土家族接亲嫁女、红白喜事、鼓舞欢庆、戏剧表演等都要演奏唢呐。在土家族地区还经常举行吹奏唢呐比赛,促进了演奏技术的发展。土家族唢呐的乐曲非常丰富,仅常用的乐曲就有100多首。

3.牛角。

这是古代土家族行军打仗使用的一种号角,也是土家族人民常用的一种乐器。土家族人民在选用牛角作乐器时非常讲究。如:要选用“龙门角”,不用“铜锣角”。“龙门角”角根较直角较弯,角尖由弯而直,角根和角尖形成直角形,故名“龙门角”,用这种牛角吹奏,声音洪亮动听。

4.木叶。

木叶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性乐器。

5.咚咚喹。

土家族簧片吹奏乐器。

推荐保靖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土家族也感兴趣:
保靖县导航

下一篇:平江民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