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六盘水 > 六枝特区

六枝梭嘎箐苗文化

六枝梭嘎箐苗文化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枝梭嘎箐苗文化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中部的六枝特区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具有独特文化的苗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境内,通常称为梭嘎箐苗社区。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中部,是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长江、珠江水系上游分水岭,有汉、彝、苗、布依、仡佬、回、蒙古等民族,辖19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9个,总人口62.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19万人,占30%。

梭嘎箐苗社区共有12个村寨,面积约120多平方公里。即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安柱村安柱寨,高兴村陇嘎寨、小坝田寨、高兴寨、补空寨,新华乡新寨村大湾新寨、双屯村新发寨。织金县阿弓镇长地村后寨,官寨村苗寨、小新寨,化董村化董寨、依中底寨。

苗族历史源远流长,距今5000多年前,其先民在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就已形成了“九黎”部落联盟。后来,逐渐演变为“三苗”、“南蛮(亦称‘荆楚’)”、“荆蛮”等。梭嘎社区自称箐苗的这支苗族人,据老人回忆,大致在清代初年,他们才迁到梭嘎的崇山峻岭中定居至今。由于受到战乱的冲击,箐苗不得不在深山密林里谋求生活。后箐苗逐渐以姓聚居,形成了现今的12个村落,村寨大多坐落在山腰或山顶。村寨人口,多的达100余户,少的只有30余户。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这里的交通极不便利,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多,一般只在本社区本民族本支系内通婚。直到近10年,他们才大量与外界交往,社区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逐年加深。

梭嘎箐苗服饰以女子服饰最有特色,上衣为交领对襟式,前襟长齐腹,后片长过膝弯,窄袖。裙为褶筒式,长约二尺五寸,上部为蜡染,下部为挑花图案。着裙时,腰配百色挑花手巾。戴黑色羊毡围腰,围腰形似圆形手提包,可盛物或插手取暖。绑腿为毛毡,鞋为船形皮底绣花鞋。而头饰最为独特,以木制新月状“长梳”,并将亡故祖先的头发掺合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为头饰标志。同时,以这种头饰为认同标志与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区别。

箐苗世居深山密林,民居简朴,多为一层三开间的穿斗木结构草顶房、土墙草顶房、石墙草顶房和穿斗木结构石片屋顶房。凡草顶房,屋脊用茅草加厚堆高,别具风格。

在梭嘎箐苗社区,凡举办婚姻喜事要用结绳记事,操办丧事时则将简单记数符号按一定的规定刻于竹竿上,主要用于丧事时记录礼物礼金。“鬼师”还有专用的还有刻木祭祀符号。

音乐、舞蹈历史悠久,表现为古朴、简洁。其乐器曲调以哀婉、低沉见长。芦笙、长筒三眼萧、口弦乐器,自制独到,吹奏的音乐,低沉徘徊。舞蹈简明,自成体系。

梭嘎民族节日中最有特色的是跳花坡、祭树节、祭山节、耗子粑节等。每年正月初十为盛大的跳花坡日,花坡场中央栽插一棵花树,青年男女围绕花树吹芦笙、跳舞,到坡上对歌,歌为媒,舞传情,恋爱人生。祭树节是在农历二月第一个龙日在寨子附近找一处茂盛树林,寻一棵最古老最高大的树作为祭祀对象,全寨人家凑集猪、鸡、粮食,待鬼师或家师咒词后,在古树下挖坑埋下4—5个装满水的土坛子,用石板盖住,先是在树下祭祀,杀红毛公鸡请祖先享用,祈请祖先保佑。农历三月初祭山节则在三月第一个龙日举行,程序一如祭树节,只是鬼师或家师要将埋下的水坛打开观察水的盈缩,以预兆当年的收成和祸福。农历十一月耗子粑节,是在冬月间任一个龙日打耗子粑,供奉祖先。供奉时一个家族集中在某一家进行,各家族祭祀用的物品和繁简不一样,但都不烧“钱”、不烧香。属“三限”(祭祀三代祖先)的家族用33个碗、属“五限”(祭祀五代祖先)的用55个碗盛各种供品祭祀祖先。

梭嘎箐苗以“长角”为头饰作为支系民族的代表性标志,保存着古代先民“髻首”的风俗。芦笙、三眼萧、口弦等民族乐器,自制独到。而音乐、舞蹈,庄重沉吟,体现了这支系苗族的迁徙和生活场景。同时,由于梭嘎箐苗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和传承手段的缺乏,以器物、服饰、习俗等社会化方式的替代和弥补的文化元素较为发育,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社区文化元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箐苗文化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箐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山地农耕文明逐渐削弱,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一向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箐苗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使之逐渐地失却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很多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很多有历史价值的珍贵实物也渐渐被遗弃而丢失。如男子的“长梳”头饰、脚穿绣花草鞋的独特装束,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逐渐消失,热闹的打亲仪式也失传了,贫穷的生活使得大批的年轻人离开生养他们的土地而外出打工,许多文化活动没有年轻人的参与,神秘的祭树、祭山仪式,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推荐六枝特区更多特产
六枝特区导航

下一篇: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