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苗族服饰
乌当区下坝乡卡堡村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较好地保留了该支系的苗族服饰。下坝乡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东北部,是贵阳市近郊海拔最低的乡镇。东与龙里县交界,南与东风镇相边,西接水田镇,北抵新堡、百宜两个乡,辖8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总人口1.5万人。下坝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主要有汉、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000余人。乡境内地处南明河宽谷带,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境内有大理石、铁硫矿、煤等丰富矿产资源,还有卡堡苗寨、岩底苗寨、大山布依寨等民族风情景点,构成了本乡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
卡堡苗族自称“印苗”,“啊也俩嘎”,是苗族的一支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因其上衣的图案而得名的。据传一千年前,被外族人追杀的苗族逃到上卡堡后,为纪念苗王和识别自己的亲人,在上衣上绣这种图案为装饰的习惯。但当时只是在上衣背部绣简单的四方形图案,其它并无任何装饰品。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审美情趣逐渐提高,不仅在上衣背部绣上图案,增加了在袖筒上及胸前均绣上三角印图案,衣襟处缝上两条绣花的飘带。20世纪30至40年代,为了适应本民族的“花棍舞”,不断改进、发展,增加了男女头饰、绑腿、围腰和腰带,并绣上花纹,简单的裙子也改进成百褶裙,上面还染上漂亮的蜡染图案和花纹。随着现代各种服饰文化的冲击,印苗村民穿着汉化,除了迎接宾客和跳花棍舞外,现很少有人穿上这种服饰。
服饰分男女两种,包括头饰、上衣、裙子。布料为老土布,是苗族用自己种的麻,成熟后收割将麻杆捶打冲洗,加工成麻筋,纺成麻线,用自制的织布机织成布。染料用从山上采摘(后为人工栽种)的蓼蓝草叶子,用石灰水浸泡6至7天,取出杂质,滤出沉淀而成的靛青,将麻布浸泡在靛里10多天,取出漂洗,就成老土布,用老土布制成各种服饰。男头饰较简单,是一顶镶有花纹、镶上银饰和银铃,形状似狗头、猫头的小花帽。帽子后边还拖着两条一尺长的绣花小飘带;女头饰较复杂而漂亮,用头绳(姑娘出生后其头发长到一定长度时,便剪下编成发绳,直到姑娘满18岁止)与靛蓝色的纱布在头上盘成一个罗圈,直径约20厘米的圆盘状。
男性衣服是绣有大小方形图案的青色长裙;女 饰包括上衣及百折裙,在上衣的背上绣上四方印的图案,衣襟处缝上两条绣花的飘带。下装:用染好的布料(一般为一丈五尺)折成百褶裙,上面染上漂亮的蜡染图案和花纹,加上同样或画有花纹的围腰和腰带。用5寸宽、一丈五尺长的老土布作绑腿,绑在小腿上部,再用一条绣有花纹的白带子栓上。脚穿美丽的绣花鞋,戴上头饰形成一套美丽的印苗服饰
受服饰文化革命的冲击,印苗村民穿着逐渐汉化,印苗服饰作为本民族的民族特征逐渐淡化。加之,印苗服饰制作工序繁多,年轻姑娘不愿意学,认为制作这种服饰麻烦,需要细心、耐心,制成一套成衣至少花费一个人一年的心血,现这种服饰制作技艺目前只有寨中约20余个老妇人掌握,面临技艺失传的境地,必须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