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 > 秦都区

咸阳“高尔夫”—— 打“尜”

咸阳“高尔夫”—— 打“尜”

西方的高尔夫盛行已久,众所周知,但咸阳也有自己的高尔夫——打“尜”,却鲜为人知。

打“尜”这项体育竞技项目属于民间流传,具体起源暂无从考证。它是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东起长安,西至武功这一区域非常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形式。

在旧社会,劳苦大众普遍比较贫穷,没有象样的体育器材,但他们也有娱乐的需求和需要,人们为了打发农耕之余的闲暇时间,就开始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寻求一种既便于制作又可消遣娱乐的体育活动。“桃木棒槌,柳木尜,神来鬼来不害怕”,这是渭河南岸流传已久的一句顺口溜,桃木、柳木都是辟邪的,“尜”也起初是用来给小孩辟邪之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们看重了它的另一种作用,用做竞技比赛,打“尜”这一体育竞技游戏也就随之产生。

“尜”的名字取自棍棒击打时所发出的声音—“尜”,听起来清脆而有力。它比起小孩身上戴的“尜”大了许多,一般长为3——4寸长,直径在1——2寸,形状如:<〓〓>,象是一个短的铅笔被削尖了两端,“尜”太短不便于操控,太长不利于击打,太细打不起,太粗则打不远。所以“尜”的制作本身就是一个很讲究的工作:首先要找一个粗细合适的笔直的树干,剥去树皮,然后用斧头剁成需要的长度,再用锋利的刀子慢慢将两头削成匀称的锥形,并加以必要的打磨,这样一个“尜”就做成了。整个过程大概需要2—3天,而且一个好“尜”同时也需要有好的材质,柳木尜虽易于削制,但因材质太软而容易损坏,所以“尜”比较好的和最易找的材质为槐木,槐木比较坚硬,不易变形,一个好的“槐木尜”可以反复使用上百次。

开始时,打“尜”都是用挑水、挑柴的扁担或木棍进行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比赛不断的经常化,人们发现扁担和木棍过于笨重,而且不利于瞄准,逐渐地改为专用的木板击打,木板的长度因人而异。击打“尜”时,比赛场地没有限制,先用木板的边棱敲击“尜”两端任何一个锥体部分,待“尜”被击起的一瞬间,用木板的平面用力地向远处横拍“尜”,拍的越远越好,打的最远的就为胜利者。

打“尜”这项运动,因为需要很好的眼手配合能力和相当的体力,并且可以培养大脑和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连贯性,更可培养预先的判断能力,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击打形式与现在西方的高尔夫非常相似,所以也有咸阳的“高尔夫”美誉。打“尜”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最为盛行,覆盖区域也遍及渭河南岸的各镇各村,同时也吸引了一部分城里的青少年参与其中。基本上渭河南岸人们每天都会自发地进行打“尜”比赛,多为个人与个人的对抗赛,每当有比赛时,参与群众少则二、三十人,多则成百上千,场面蔚为壮观。比赛者头顶白毛巾,腰扎花腰带(腰带为6尺左右粗布制成,宽约1尺6左右,多以兰、白、红色为主),个个生龙活虎,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有这个爱好,都可以进行切磋比赛和交流经验,年轻人更可借着这个机会彼此互相认识和了解,其乐融融,其中无不流露着浓浓的风情、浓浓的民情、浓浓的亲情和浓浓的人情。但到了80—90年代,随着土地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农民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家一心一意搞发展,经济条件也逐步好转,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活动也随之普及和增多,人们对于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简陋的娱乐项目,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那种热情,这项体育活动也正在逐步退出它的历史舞台,我们也只能在父辈们那里去想象打“尜”时那热闹非凡的场景

推荐秦都区更多特产
秦都区导航

下一篇:渭河南古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