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汉寿

杨幺的民间故事

杨幺的民间故事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幺的民间故事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幺(1108-1135年),名太,龙阳(今汉寿新兴乡人。出生雇工,幼时读私塾2年,辍学后在商船上佣工糊口。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五年(1135)期间,他多次参加各类保家卫国的战役。1135年2月,宋高宗以右仆射张浚为监军,从抗金前线调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置使,发起对义军的第七次“围剿”。岳飞引诱黄诚、杨钦等投宋,并用杨钦之计,掘闸放水,伐木塞港,以杂草漂浮水面。义军车船失去战斗力。6月11日,宝台山总寨被攻破,杨幺拒不降宋,泅水突围,于天鹅凼(今围堤湖乡境内)为牛皋所获,英勇就义。杨幺死后,他的事迹在汉寿和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故事。

杨幺的民间故事流传久远,充满魅力,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且广泛,是湖南省珍贵的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关于杨幺的民间故事

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入侵中原,宋朝统治者屈辱求和,官府对民间搜刮越盛,豪绅掠夺易炽,流寇沿途抢劫,又加上水灾连年,迫使湖口渔民杨幺率众结社,“卫境保民”,继而响应武陵(今鼎城区)人钟相起义“等贵贱、均贫富”,恢复发展生产,抗击宋王朝,防御金人入侵。钟相牺牲后,起义中心转到龙阳(今汉寿县)杨幺称“大圣天王,为七州十九县义军拥戴,连续粉碎宋军六次围剿,多次拒宋朝廷招安和伪齐诱降。

杨幺起义八年多里,在起义区内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政法制度,努力发展生产、建设村寨。实行亦兵亦农,“春夏……耕耘”,“秋冬”征战。修筑堤垸,植柳护堤,建置堰闸节制雨水。养殖鱼类,创制改建战船,互济互助,保护生态蚊虫,爱护水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以及许多珍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

杨幺的民间故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广泛,生动感人;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简洁明快,方言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说则顺口,听早顺耳,看则顺眼,为人们津津乐道。

杨幺的民间故事以汉寿为中心,口述传承者颇多,主系分明,支系林立,仅汉寿县内便有城区、围堤湖乡主系,酉港、洲口、沧港、新兴、聂家桥、毛家滩、太子庙等乡(镇)支系。

20世纪50年代,主系第九代传人刘子英便开始口述并采录,八九十年代他足迹遍洞庭继续讲述并采录,1981年至今,《民间文学》《儿童文学》《民俗》《楚风》等书刊及省市广播电视台公开发表近五十则,尚存故事百余则。

与杨幺故事同时形成的还有歌谣、谚语、俗语。后来都影响了文人创作,如《说岳全传》《洞庭英雄》《百侠闹江南》《卷旗花》等;也进入了民间艺人的说书、渔歌、三棒鼓。

杨幺的民间故事自南宋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经过元、明、清、民国的发展,具有了思想性,艺术性,易学易讲,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杨幺故事所述内容为反封建、御外侮,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建立和平家园,歌颂杨幺及其领导下的洞庭湖区劳动人不畏强敌,勇于斗争,同甘共苦,自由平等,互助互济的精神。其故事口语方言,言洞庭之人,述洞庭之事,说洞庭之物,熔洞庭民俗风情,含洞庭歌谣谚语。异彩纷呈,为广大民众喜说爱听,且通俗易懂。

杨幺故事较全面地记录了整个农民起义的过程,其主要事件、重大战役及其参与者,事件与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均无讹,许多可作信史,弥补了史载之不足。如《柳林嘴杨幺首义》《杨旗嘴的来由》等。故事中的“鼎口大捷”“阳武口大捷”等所反映出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请君入瓮”、“骄兵心败、哀兵必胜”“蓄精养锐”“空城计”“连环计”“激将法”“奇袭法”等等无不体现了杨幺及其将领的军事才能,而在故事中的无论领袖杨幺、义军士兵均称“爷儿”,“义区人民无论官兵(民),男女老幼,每人每天八合米”反映了,无封建等级观念,上下平等,官兵(民)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祝夫人(杨幺夫人)看望月母子(产妇)”,“杨幺抚慰败将”等都体现出杨幺夫妇惜军民如子的雍容大度。

此外,杨幺故事还具有民俗价值,具体体现在故事中的“送粥米”“做粑粑”“做蚊香”“划船比赛”“抵劲”等,丰富了当时民俗,也为洞庭湖区开创了新民俗。这些民俗传承至今,影响各地。除此之外,故事的还体现了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使用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等。

推荐汉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杨也感兴趣:
汉寿导航

下一篇:石门桩巴龙传说

返回电脑版